2017年7月30日 星期日

開測(冊)記者會後,作家黃湯姆的真心話

圖書定價的討論不只是對一個制度的利弊想像,它始終都是個很有趣的書業觀察切入點。比方說這幾天臉上在轉的誠品的典範豐碑或誠品之變,即是一個參照座標。二十年前誠品新書平台長什麼樣子的,一張湯姆惜命命的會員卡買書可以打幾折(那折扣比我自己的定價制版本還嚴);十年前的那場誠品冰風暴代表什麼(銷結與寄售制轉變象徵的金流意義與出版成本結構調整),今日的誠品商場又反映主流書業怎樣的經營利基或者說書籍展陳的外部效益。
 
那可以帶路的,可以創造的,可以讓租金不斷攀高的,遠比雪崩式崩跌五年下滑摔五成的書業本業來得大,不是嗎?要如何找出一種計算方式,可以有效反映台灣書業的真切價值,這就跟我們要如何真正看見台塑或鴻海的外部環境成本,是同等重要的經濟課題。
 
於我,這樣的討論至少會建立在書業上下游的利潤分配模式與常年傾斜之上,這包括對於一本書的普遍投資,作者、編輯、企劃、設計、印刷師傅、物流體系、書店店長的勞動報酬;這會是關於折扣戰與整體出版市場的價格天花板與低毛率傾向,後者連帶影響通路裡頭的展陳風景與書種的多樣性(岔題:二十年前的誠品PM會收下一堆像《海岸山脈》一樣這麼冷的書XD,而二十年前的誠品暢銷榜實在有夠文青);這會是對於價格、及最終以腳以滑鼠來投票這價格是否合理的讀者的想像,以及市場整體是越來越昂貴的折扣呢,還是越來越有價值的好書呢的論辯;這甚至會是關於在網路電商獨霸、社群媒體興起、IP炒作狂潮、甚至是共享經濟等讓人眼花潦亂的快速新局裡,紙本閱讀的可能。
 
所以,當我們討論圖書定價維持制,我們討論的是什麼?XD
  
三個在地、三場論壇。想聽那傳奇的120道出版經營練習題的,可以去新竹場,跟蘇拾平同場的是對圖書定價制鑽研究最久的邱炯友教授;學術控還可以參加嘉義場,會有馮勃翰教授與李令儀博士,令儀的博論《文化與商業的雙重邏輯:台灣圖書出版產業的發展與變遷》,田野採訪、文獻回顧與論述同等扎實,我也是上次聽完她發表後,就覺得還是專心當一位地理控好了。然後想看湯姆被老貓慘電或聽我偶爾吐點象牙,不管是兩者都吐槽或一同想像一個更美好的書業可能的,歡迎大家來花蓮玩喔。
 
說到底,無論立意再怎麼良善、設計再怎麼完備,一套圖書定價維持制的推動若不能與讀者成功溝通,都注定會失敗。這討論了十多年都沒有結果的漫長話題想繼續談下去,要說能有什麼意義或作用的,我想就是這不斷的溝通本身了。我會做好準備的(握拳~),至少逐字稿會先打出來。一併附上之前的相關報告與討論: 
 
又臭又長的湯姆報告,
關於圖書統一售價制(與統一批價制)的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tom.houng/posts/10202928223779868
 
系列座談:圖書定價制度的取或捨 
湯姆個人心得報告草稿(文長但不見得有料,慎入)
https://www.facebook.com/tom.houng/posts/10203000325822374
 
出版市場裡的我們
https://www.facebook.com/1031318422/posts/10203854840384704
 
小貓學出版第一彈
神聖社會與閱讀的島
https://www.facebook.com/1031318422/posts/10205433928740926
 
小豬學出版第二發
閱讀行為的質變:從2010年大年檢視起
https://www.facebook.com/1031318422/posts/10205506688199867
 
想發文就發,不想發就去吃豆花
https://www.facebook.com/tom.houng/posts/10205907185892059 
 
作家版稅、圖書定價銷售維持制、勞動報酬
https://www.facebook.com/tom.houng/posts/10208521847736971


---

轉引自作家黃湯姆的臉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